新手無需扮專家 ‧ 謙虛學習酒智長

Posted on

分享此文:

前言

剛回港兩天,馬上收到酒友傳來一段被各大香港威士忌群組瘋傳的「威士忌教學片」,題為「新手扮專家必備!4個你必須學懂的威士忌術語」。說實在,製片的那個媒體Mr. J一直沒有追看,因為它又是一個「偷內容賊媒」(之前偷iMoney專題文章那次記者朋友火都嚟)。首先,Mr. J不太明白為何品酒新手有需要去扮專家呢?咁做很有型嗎?即係你返學讀書,有何必要在第一堂就裝作什麼都懂呢?(除非你是謝霆鋒或陶傑,他們流的是「不懂裝懂的血」,是扮嘢界達人,常人怎樣苦練也不會有那種神一般的功力。)其次,扮嘢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,就是要「扮得似」,那如何扮一個高手而扮得似呢?Mr. J認為不要在其領域中搞錯一些基礎知識是最低限度的條件,否則讓人一眼看穿就真係追求型而至最終顏面掃地也,一字曰:何必呢(Mr. J相信只是那媒體編輯的吸睛作法,非片中論者的本意)。

圖一:近日被瘋傳的一段短片

回到4個威士忌術語,片中論者可謂誤解甚深,四中錯三,還有數個邏輯有誤的細節,此文希望以正視聽。畢竟學壞兩分鐘,學好多年功嘛。讓我們不需扮專家地一同討論,一同謙虛學習。

一、OB vs IB

從歷史看,很多酒廠初建廠時都沒有裝瓶設施,他們所造的酒很多時都是供酒商買下作調和之用;所以,原廠裝瓶(Official Bottling/Original Distillery Bottling)本來就是較後期才出現的。嚴格來說,蘇格蘭《STWR 2009》的法規並沒有為「原廠裝瓶」(OB)或「獨立裝瓶」(IB)立下法律定義,而一般閒聊下OB的意思是指酒廠為自己所造的酒自行裝瓶,這個定義沒有錯,但現實情況卻沒有這麼簡單,Mr. J甚至認為這個問題深入研究下去的話可以非常複雜。

例如愛爾蘭威士忌基本上都不以酒廠名稱裝瓶,而是以「品牌」名稱推出市場,舉例說Cooley Distillery就很少以酒廠名稱裝瓶,市面上較常見由Cooley出產的品牌有Connemara與The Tyrconnell,我們普遍都會認同這些為OB出品。所以片中說「OB以原酒廠的名稱出品」其實是不正確的說法。記得早陣子就有台灣資深酒友們在討論Teeling現在的出品算是OB或IB的問題,雖然現在Teeling已有運作中的新酒廠,但現在市面上的Teeling Small Batch賣的其實都是Cooley所造的酒,所以即使是以酒廠名稱推出的,在Mr. J眼中看來還是應作IB對待。

類似Cooley Distillery以品牌名稱推出的酒款在蘇格蘭也有不少,例如Springbank Distillery的品牌Hazelburn與Longrow、Tobermory的Ledaig、Bruichladdich Distillery的Port Charlotte 與Octomore等,這些全部都被認同為OB出品。

又有一些私人選桶,是由原酒廠幫忙裝瓶的,這些普遍也被視作OB出品,通常酒標會寫明XXX Distillery, Bottled for ZZZ之類(不少也會標明“selected by YYY”)。

圖二:Mr. J早陣子在Club Qing喝的Rare Malts系列Convalmore

再複雜一點,如United Distillers(Diageo集團的部份前身)的Rare Malts Selection系列,當中大部份出品都是由品牌持有人替已關酒廠裝瓶的,這種“original distillery” 已經不存在的情況下的裝瓶到底又應算作OB還是IB呢?Mr. J認為Rare Malts應該算是OB出品,但這樣“OB” 中的“O” 應該如何理解就要深究一下了。若然已關酒廠都算OB的話,所謂「原酒廠為原酒廠所造的酒裝瓶」,第一個「原酒廠」指的就不應該是物質性存在的那間酒廠,而是指那個有法律延續性的酒廠品牌無形資產(intangible asset);而後面那個「原酒廠所造的酒」,則是指由這個酒廠品牌之下的有形蒸餾廠所造的酒。換言之,只要滿足上述兩點,酒標中的商標到底是以酒廠名稱或品牌名稱展示,其實與OB或IB的判斷無關,這個是Mr. J當下的看法,不知大家又點睇呢?

此外,片中又說「IB透過和原廠合作而取桶」,這個說法也只反映現實操作的一小部份。事實上,大部份獨立裝瓶商都不是直接與原廠取桶,而是從中介商(cask brokers)中取桶的,直接向原廠取桶的只佔整個獨立裝瓶市場的一小部份。

二、OB和IB那個比較貴?

片中說「正常嚟講獨立裝瓶廠會比較貴」,其實「正常情況下」現實剛好相反,是OB比較貴呢!要合理比較A與B的先決條件,是A與B的特性有很大程度的相此性,例如我們不會拿Toyota Corolla 去與Porsche 911相比,拿一輛家用車去與超跑相比是沒甚意義的;要有可比性應該拿其他超跑去比較才對。所以,拿一支ABV 40%的OB去比較人家原桶強度(CS)的IB根本是沒意思的做法。君不妨看看世界各地拍賣會中最貴的拍賣品是OB還是IB,就能清楚片中說法是多麼誤導(舉例,whisky.auction於2017年的每月拍賣會中賣出最貴的威士忌全部都是OB出品)。Mr. J也曾在片中商店購買威士忌,知道他們是一間以IB作主導的商店,但真的不希望店家因私利而歪曲事實。

片中又說「如果IB沒有加水稀釋……口感會比較獨特」,Mr. J實在不知道這個說法何來,再者,難道OB就沒有CS的出品嗎?然後影片又說「因為」IB作品較「限量」、「一桶能裝多少瓶沒有人知」,「所以味道比較獨特和複雜」,這個因果關係到底是怎樣來的?有人能解說一下嗎?加上,若是單桶作品,其實大多數都會標示裝了多少瓶和瓶身編號;還有,一桶能裝多少瓶,從桶型和陳熟年期很多情況下還是能猜一二的。Mr. J希望只是剪片時出了錯,才誕生如此神怪的說法。

三、CS即是單桶加強版?

影片中說「Cask Strength係單桶加強版嘅意思」,這又是很大的誤解啊。首先又提提大家,其實蘇格蘭《STWR 2009》並沒有對CS立下法律定義,雖然大家理解的意思都是natural strength,即不加水稀釋,但Cadenhead的Mark Watt就曾說有少部份蒸餾廠在加水稀釋後繼續標示CS,至於哪些廠曾作這事?Mark表示是「不能說的祕密」。

最後,片中又指「原桶出嚟味道會豐富啲、層次會高好多」,這個邏輯又是從哪裡來的?講風味豐富的話,理論上當然是調配作品勝(請留意,Mr. J說的只是豐富,與好不好喝沒關係的)。至於層次高低或是否分明,其實都與是否單桶或原酒強度無關,這個根本是飲家們的常識;而且,要分辨清楚烈酒的不同風味,調酒師很多時都需要將酒稀釋,甚至會將酒精度稀釋至20%左右以分清楚當中表現的層次。原桶高酒精度下也能分清酒中不同層次也真能算「神鼻子」了,甚至可能比各大蒸餾廠的首席調酒師更利害,Mr. J自問就沒這功力。

結語

Whiskiology的宗旨,是為填補品威圈較缺失的知性罅隙,希望這篇短文章,能幫初入威門的朋友釐清幾個威士忌術語的概念,不致被誤導資訊影響,以正視聽。

分享此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