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土Gin廠的技術與情懷(下篇)

Posted on

分享此文:

上篇Mr. J和大家分享了一些琴酒的歷史、製程、和規範,還未閱讀的朋友可按這裡。今篇Mr. J會著墨於NIP和Two Moons這兩間由香港人,帶著香港情懷,所建成的本土蒸餾廠的故事。

為何會想在香港造Gin

這是第一個Mr. J在訪談時分別問他們的問題。NIP的Jeremy和Nic,與Two Moons的Dimple和Ivan說他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對這片土地有著特別的情感,而且四人都是琴酒愛好者,所以想在這個他們叫作「家」的地方,造出所愛的琴酒。Jeremy和Nic表示希望有天他們的熱情能讓世界知道,香港除了金融和地產以外,也能造出非凡的蒸餾酒!

在香港設蒸餾廠並不容易,它的難度並不在於蒸餾器的進口,寸金尺土的地方也未算最大問題,最煩人的反而是牌照的申請。上篇Mr. J提到因為武漢肺炎的關係,暫時未能考查香港蒸餾酒房的歷史,用Google嘗試找了一會,只找到一間以往Tasting Room位於中環,叫做「Portrait Winemakers & Distillers」的酒商曾在2011年左右於荃灣設廠,從報章相片見到的是單壺式蒸餾器加雙塔連續式蒸餾器的設計,可惜這間公司的網站已不存在,網上也未有太多相關其蒸餾技術的資料。 在香港設蒸餾廠,除了食環的食物製造廠牌照、一些與安全相關的消防牌照以外,海關才是牌照上的「大魔王」!Ivan說由於香港已經很久沒發過這類牌照,海關人員和他們都有點像「邊做邊學」。在香港設置蒸餾廠,於海關那邊有兩個相關牌照可以選擇,(一)酒類製造商牌照 [Liquor Manufacturer’s Licence];或(二)酒房牌照 [Distillery Licence]。只是海關的網站並沒有解釋到底什麼情況下需要申請哪個牌照,而香港法例第109A章 的《應課稅品規例》中關於蒸餾廠(distillery)的解說也有些含混,而且也沒有說明到底哪些製酒作業需要申領哪個牌照,在下筆這文章前的數個星期Mr. J不斷聯絡海關,經過多次來來回回(冗長而且效率極低)的電郵之後,海關應課稅品科終於給予回覆指「具有發酵程序的酒類生產」才需要「酒房牌照」,換包話說,只要沒有發酵工序,即使廠內有進行蒸餾工序,你也是「不需要」申領Distillery Licence。從這數個星期的溝通中,Mr. J也發現了海關在牌照處理和向公眾解釋疑惑上有很多不足的問題,遲些再另文講論。

造酒是誰人?

Mr. J已經重重複複說了很多次,在香港造蒸餾酒實在非常不容易,到底是什麼人會這樣「攞苦嚟辛」(港式口語,意思為自討苦吃)?說起背景,NIP和Two Moons兩邊可說南轅北轍!先說Two Moons,Dimple和Ivan有做與酒相關工作的經驗,也特別偏好琴酒為基酒的調酒;而另一邊廂NIP的和Jeremy和Nic本來都不是酒業的人,但兩位均是琴酒的狂熱份子。巧合的是,NIP和Two Moons最初浮現在香港設廠的念頭都是源起2017年。

圖一:與Mr. J非常有緣的兩位Two Moons負責人(左起:Dimple、Mr. J、Ivan)

但即使有接觸琴酒,懂飲懂調與懂蒸餾所需要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知識,與Mr. J一樣,他們都選擇了往英國的Institute of Brewing and Distilling(IBD)去進修,Mr. J與Two Moons可謂非常有緣,因為初遇Dimple和Ivan就是於某年IBD考試的試場!Dimple和NIP的Nic終也學有所成取得了IBD頒授的蒸餾文憑(diplomas)。當然,書本上的知識和實際操作起來永遠有所差異,正如熟懂足球戰術理論的人親身上場踢球時不一定踢得好一樣,他們都深明這個道理。所以,都分別飛往英國不同的蒸餾廠去見學和深造。

Jeremy說給他們「實戰」機會的其中一間蒸餾廠是位於蘇格蘭Methven的Strathearn Distillery,酒廠與去年剛脫離愛丁頓集團的Glenturret很接近,在Glenturret的西面約20多分鐘車程。Strathearn是蘇格蘭第一間微型蒸餾廠(micro-distillery),建於2013年,去年被Douglas Laing收購了。最初只有造琴酒和威士忌,後來在2016年也開始試造rum。關於Strathearn還有一點Mr. J想特別提出的,他們真是非常有實驗精神的一家蒸餾廠,在威士忌製作的選用麥種上,用上了70s至80s中期很流行的Maris Otter(也是Glenmorangie Private Edition第六版Tùsail所使用的麥種);在用桶方面,他們不拘泥於跟從法規對蘇格蘭威士忌的限制,勇敢地用上橡木以外的木材製桶,包括Chestnut(Mr. J知道愛爾蘭的Teeling有使用過Chestnut casks,但屬哪一種chestnut wood還有待查證)、mullberry和cherry。在現行法規下,不使用橡木作桶熟的酒並不能被稱為蘇格蘭威士忌,他們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就是以「Uisge Beatha」的名義標示,也就是蘇格蘭蓋爾語中的「生命之水」。相信在這所勇於嘗試不同實驗的工藝酒廠(craft distillery)所感受到的匠人精神,與操作過其中一座全蘇格蘭最小型的造酒蒸餾器的經驗,對Nic和Jeremy回港開啟NIP的造酒之旅必定非常有幫助。

圖二:NIP酒廠參觀區放了一座迷你的桌上蒸餾器,Jeremy和Nic說NIP的一切都從它開始

至於Ivan和Dimple,他們說見學的多間酒廠之中,對位於北安普敦郡(Northamptonshire)的Warner’s Distillery(之前叫做Warner Edward)印象最深刻,Dimple說酒廠如何回饋社區的想像影響他們很深,所以他們在營運上也有加入了一些保育的想法,例如使用節約用水的「封閉式冷凝水系統」(closed cooling water system)和將造酒後的植物原料殘渣(有如威士忌製程中的spent)透過廠內的廢料處理儀器轉化為肥料,供附近的天台農場使用,為可持續生態出一分力。

關於蒸餾器

有了蒸餾知識和經驗,再來就是地方和一所蒸餾廠的核心蒸餾器了!找到了地方,又要因應樓底有限而調整蒸餾器設計的高度。Nic說NIP的蒸餾器April是由歷史久遠的德國蒸餾設備工場Christian Carl所造,Carl也是英國Sipsmith、澳洲Four Pillars、日本Kinobi等世界著名琴酒廠們蒸餾器的製造者。經酒廠與Carl多次周密商討,以能造出優質工藝蒸餾烈酒、蒸餾程序的設定富最大彈性、又能符合他們位於鰂魚涌酒廠的空間限制為目標,歷時16個月始製成。Nic告訴Mr. J蒸餾器運到來香港之時,由於Carl因事未能前來協助裝嵌,他和Jeremy要根據Carl發送來的圖則自行組裝(Mr. J:這也太利害了吧!)。只有220L的蒸餾器取名「April」,紀念他們建廠大計的開始月份,電力加熱,Column部份有三塊可調控蒸餾板(plate)。一進入他們的正門,便會看到只有玻璃相隔,在蒸餾區的中非常誘人的April!

圖三:Mr. J和NIP兩位負責人在蒸餾器April前合照(左起:Jeremy、Mr. J、Nic)

Two Moons的蒸餾器則由同樣來自德國的另一蒸餾設備廠家Müller Stills製造, Dimple和Ivan說起初Müller不太願意為Two Moons製造蒸餾器,因為他們從未聽聞香港是有蒸餾酒出產的,怕Dimple他們只是想Müller幫忙抄襲和複製他人的蒸餾器,經過很多的解釋和溝通,Müller最終了解他們的用心和苦讀蒸餾學的背景而協助Two Moons製造了100L大的「Luna」。蒸餾器Luna,有月亮的意思,取名自壺式蒸餾器部份的球形頂部,球形的設計能夠增加酒液與銅的接觸面積,增加回流(reflux),有助減低硫味和雜質,也是Müller Stills所製蒸餾器的一大特色。Luna的Column部份有兩塊可調控蒸餾板,整個蒸餾器是2019年7月,Müller當代老闆的兒子親臨香港為Two Moons組裝的。

風味植物全披露

在訪談關於蒸餾器的設計時,Mr. J問了他們一個問題。到底他們是先設定好大概的風味特色(the gin recipe/ flavour profile),還是先設計好蒸餾器的形狀和組態(configuration)?NIP和Two Moons給我的答案相當不同。 Dimple和Mr. J說她認為不同的烈酒對蒸餾器的要求都有分別,所以需要在設計蒸餾器前先決定他們想造哪一種烈酒,Two Moons的選擇當然是琴酒。Dimple續說在Luna誕生之前,她與Ivan還在英國時已經有了他們想要造的琴酒初型,回香港之後也有將此初型給朋友們品試,大受好評。風味上的香港特色/元素,是回來後再添加的。Dimple說因為他們試作的初型風味上已經非常不錯和成熟,Luna的設計也是以能造出這樣風味為基礎(當然也要遷就空間的限制,包括樓底高度、管道的高度、運作細節等),在Luna坐穩香港以後,Dimple表示只需2-3個月去微調好每批次所需的量和比例。

圖四:Two Moons的Signature Dry Gin所選用的風味植物

Two Moons的主打乾琴酒所用風味原料有12種,包括新鮮檸檬皮(lemon peel)、玫瑰花瓣(rose)、陳皮(aged Tangerine peel)、粉紅胡椒(pink peppercorns)、零陵香豆(Tonka bean)、馬達加斯加香草(Madagascan vanilla)、南北杏(Chinese apricot kernels)、意大利杜松子(Juniper from Italy)、芫荽籽(coriander seed)、荳蔻(cardamom)、甘草根(licorice root)和鳶尾草(orris root)。Dimple說他們就是希望造出富香港特色但又能平衡傳統乾琴酒風味的London Dry Style,因為是他們自己最喜歡的琴酒風格,Mr. J的品飲筆記可以參考這裡

比起Two Moons的「十二道風味」,NIP的配方更多至21種風味植物,複雜非常!除了較常見的杜松子、芫荽籽、檸檬皮、甘草和荳蔻之外,更添加了陳皮、洋甘菊(chamomile)、雪梨(oriental pear)、金棗(kumquat)、本地生薑(local fresh ginger)、柚子皮(grapefruit peel)、枸杞(goji berry)、桂花 (Osmanthus)、當歸(Chinese Angelica)、八角(star anise),還有港式飲茶常見的壽眉(Shoumei tea)和龍井(Longjing tea)等。與Two Moons不同,Nic向Mr. J表示他們是先製訂好一座能夠高度調整組態(maximum flexibility on configuration)的蒸餾器,再慢慢實驗和調整出最後的風味選擇。被問及他倆有否就風味選擇有不同意見時,他們都笑言需要「互相妥協」。然而有一點NIP和Two Moons都一樣堅持的是,在造酒的風味上傳統London Dry的風格才是主打,香港元素只是輔助和點綴。NIP的Rare Dry Gin的品飲筆記可以參考這裡

香港首為女琴酒蒸餾師

以下這段,是特別為Dimple而設的。眾所周知,即使近年有所改善,烈酒蒸餾行業還是相當男性主導的一個業界,作為一個女性蒸餾師,Mr. J問Dimple有否覺得自己的性別是一種不利或者會帶來一些阻礙?

圖五:Two Moons Distillery的首席蒸餾師Dimple(Photo Source:Two Moons FB

作為香港首位女性琴酒蒸餾師,Dimple感到自豪,也覺得幸運,她說暫時都沒經歷過任何性別定型相關的問題。作為行業中其中一位亞裔女蒸餾師,她很期待在行內能看到越來越多女蒸餾師的面孔。對有意投身這個行業的女孩,Dimple有以下建議:「時常保持好奇心,對建設性批評持開放態度,而且不斷改進自己。開放的思想也很重要,但不要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上隨意妥協,要學會平衡兩者。別害怕將知識分享出去,磨練好自己的技術,這樣最終必能享受到自己辛勤的成果!」

Dimple覺得自己是一位較內向的人,自從發現了蒸餾工藝中可發輝的創意和極客性(geekiness)之後,玩蒸餾便成為了她最喜歡的活動之一,她可以全程投入在只有她和蒸餾器的世界。同為一個蒸餾geek,Mr. J除了妒忌,還是妒忌!

哪麼誰才是香港第一間琴酒廠?

在訪問兩間酒廠之時,Mr. J有向他們表示,這是本篇文章希望探究的主要問題之一。相信讀者們都知道,近一兩年,有相當多的琴酒品牌或烈酒品牌都稱自己為「香港第一乜乜」;然而大家必須明白,在同一界別之下,在絕多數的情況下都不可能有超過一位「第一」的。例如香港大學(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)是香港第一所開辦的高等教育機構,及後開辦的香港中文大學(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)就不能自稱為香港第一間高等學府,這裡的「第一」即是英文中的「the first」,為時間性的形容詞。在社交媒體上,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酒類廣告都自稱作「香港第一琴酒」、「香港第一威士忌」、「香港第一烈酒」等,若然在同一界別下時間性的第一只有一個,則其他自稱為第一的就明顯是誤導了,而且也違反了《商品說明條例》有關不良營商手法中的「虛假商品說明」。

Mr. J想首先稱讚透明度極高的Two Moons,他們將其酒類製造商牌照放了在網站之上(可按這裡),領牌是在2019年9月;而NIP則回覆Mr. J說他們的領牌時間為2019年8月(NIP的Jeremy說可以給我補回牌照的圖片,若許可的話之後再和大家分享)。在《上篇》中Mr. J有提到另一間自稱香港製琴酒的Hangover Gin [名為Hong Kong Distillery],當時已在備注中跟大家提到這所酒廠可能並未拿到製蒸餾酒的牌照,事實果然如此!在《上篇》面世後的一個星期,4月15和16日,香港海關搜查了位於荃灣的Hong Kong Distillery並拘捕了二人,罪名有二,(一)在紐西蘭入口的琴酒上貼上新標,冒充本港自家製琴酒,欺騙消費者;(二)非法管有可用作蒸餾及加工飲用酒精的蒸餾器。至於海關是否讀了Mr. J的文章才去拉人?這就不得而知了。

Hangover Gin比NIP和Two Moons更早在港問世,最初是以眾酬模式(crowd-funding)募資去建廠和製酒,Mr. J是該眾酬的支持者,也於2019年7月收到他們的酒,當時也有在FB和大家分享……(有朋友知道我們消費者可以怎樣退款嗎?)既然Hangover Gin已經出局,而海關也明言在批出的五個製造烈酒牌照中,只有兩間廠製作琴酒,也就是NIP和Two Moons了。換言之,NIP才是名正言順的「香港第一琴酒廠」,Jeremy有跟Mr. J談過,他們其實都不太介意NIP或Two Moons才是「第一家」,因為大家都是申領了合法牌照,一樣在為推動本土工藝琴酒(craft gin)而努力。

至於其他非在香港蒸餾的琴酒,如《上篇》所說,其實並不符稱呼為香港琴酒的資格。希望這上、下兩篇文章,能夠為這個懸題劃上句號,讓大家清楚了解什麼才是「真.香港琴酒」、哪間才是「香港第一/首間琴酒廠」。但願酒商們都幫幫忙,停止再使用一些不正確的用詞,以免繼續誤導消費者。保持資訊傳播公德心,人人有責!

* * * 最後,再次感謝受訪的四位,同為蒸餾geek的Mr. J向你們致敬!* * *

分享此文: